R「survey」套件簡介-- 以104年網路沉迷研究為例

作者:王俞才
[原文刊載於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通訊第59期,2016.12]


一、 R是什麼?
R軟體是基於1976年由John Chambery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的S語言所建構而成的。在1992年,現職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兩位統計系教授Ross IhakaRobert Gentleman(兩位教授的名字字首都是R,因此R也成為了這個軟體的名稱)為了教授初階的統計課程,開始發展R軟體,而現階段則是由R Development Core Team負責開發。此外,S語言的發明者John Chambery也是R Development Core Team的成員之一,因此不難了解S語言與R軟體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目前的R軟體為開放原始碼的自由軟體(Free and Open-Source Software),提供了包含資料處理、統計計算及繪圖等完整且強大的功能,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取得R軟體的原始碼並加以修改或擴充其功能。此外,R軟體也提供了多種執行檔(包含WindowsMacOSLinux)方便使用者在不同的平台上執行。

二、 如何學習R
對於R軟體的初學者而言,最大的問題不外乎就是「我該使用哪個函數或套件?」。其實R是相當容易學習且使用上也非常簡單的。如圖1所示,R程式撰寫流程基本上依序為確認目標、資料準備、資料前處理,接著尋找合適的套件、函數或自行撰寫程式,最後再將結果彙整。使用者可以藉由R軟體網站中CRAN(Comprehensive R Archive Network)Task Views尋找合適的套件,也可以使用網站中的Google站內搜尋尋找需要的套件或函數。如同本篇文章要介紹的「survey」套件,就可以在CRAN Task Views底下的Social Sciences分類中找到。此外,若在R軟體中使用「??關鍵字」也可以幫助使用者找到相關的函數,而輸入「?函數名稱」或「help(函數名稱)」則可搜尋該函數的定義或範例。

1. 程式撰寫流程圖
三、 範例資料
有鑑於國人上網越來越容易、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網路使用風險似乎也有日益嚴重趨勢,國家發展委員會特於「104 位機會調查」委外服務案中規畫「網路沉迷研究」子案,主要是為了評估民眾因上網所造成的人際、健康與時間管理等等問題,期望透過深度討論國內網路沉迷的現象,作為政府日後相關政策的參考方向。該調查是以臺灣及金馬地區的22個縣市為調查範圍,並以年滿12歲且有上網經驗的民眾為研究對象,進行電話訪問。該調查已於105215日釋出,有興趣的讀者可至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網站申請下載。
本篇文章即擷取自「104年網路沉迷研究」部分的調查結果,經過簡單的資料前處理(如:刪除遺失值、重新編碼)後,並假設其為真實「母體」資料。隨後再分別進行三種抽樣設計: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及群集抽樣作為本篇文章的三種範例資料[1]。首先我們就利用一些基本的函數來對母體資料集(pop)做簡單的探索性分析。
> head(pop)                                              #顯示前6筆資料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1     40-49              12    120 南部地區
2     40-49      不是       1    300 北部地區
3     12-19      不是      12    120 南部地區
4     40-49      不是       1     50 北部地區
5     40-49               8     60 北部地區
6     40-49      不是       8    480 北部地區
> tail(pop)                                               #顯示尾6筆資料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1390     60歲以上               1     30 北部地區
1391     60歲以上               3    180 北部地區
1392     60歲以上              12    120 東部地區
1393     60歲以上      不是       1    180 中部地區
1394     60歲以上      不是       3     90 中部地區
1395     60歲以上      不是       3     30 北部地區
> dim(pop)                                              #取得資料集維度
 [1] 1395    6
> names(pop)                                              #取得變數名稱
[1]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從執行結果可以發現,母體資料集pop共有1395個觀測值及6個變數,且透過names()函數可以得知6個變數的變數名稱:
gender:請問您的性別是?
age:請問您大約幾歲?
area:請問您目前住在哪一個地區?
unlimited:請問您採用的是吃到飽方案嗎?
minute:請問您平均每天上網多久(分鐘)
cluster:群集
接著我們可以利用summary()函數來查看各個變數分佈的情形。對於資料集有初步的了解後,我們就可以接續進行三種不同的抽樣設計。

> summary(pop)                                   #查看各變數分佈的情形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678   12-19 :219     :744   Min.  : 1.000   Min.   :2.0     北部地區:647 
 :717   20-29 :275   不是:651   1st Qu.: 1.000   1st Qu. : 90.0    中部地區:350 
30-39 :337             Median :5.000   Median : 180.0   南部地區:351 
40-49 :349             Mean  :5.351   Mean  : 209.7   東部地區: 35 
50-59 :174             3rd Qu.: 9.000   3rd Qu. : 300.0   離島地區: 12 
60歲以上: 41             Max.  :14.000  Max.   :1200.0   

1.          簡單隨機抽樣:
這部分我們將採用sample()函數來進行簡單隨機抽樣,該函數也是在R軟體中最基本的抽樣函數,其基本格式為:
sample( x size replace=FALSE prob=NULL )
    其中x為待被抽樣的物件;size為一正整數,代表想要被抽出的樣本數;
    replace詢問是否為抽出可放回的抽樣;prob用於設定各樣本被抽出的機率。
    接著我們就利用sample函數來執行簡單隨機抽樣,並設定抽出的樣本數為200。同時為了讓讀者可以跟我得到相同的抽樣結果,在執行任何抽樣過程之前,我先利用了set.seed()函數來建立隨機起始點。

> set.seed(1)                                                      #建立隨機起始點
> srs<-pop[sample(1:nrow(pop)200) ]                               #執行簡單隨機抽樣
> head(srs)                                                       #顯示前6筆資料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371      40-49               9    390 北部地區
519      12-19      不是       5    240 北部地區
798      20-29              12    300 北部地區
1265     20-29               9     60 南部地區
281      40-49               1    120 北部地區
1249     20-29      不是       1    240 南部地區

2.          分層隨機抽樣:
分層隨機抽樣是將母體依照某衡量標準,區分成若干個不重複的子母體,我們稱之為『層』,且層與層之間有很大的變異性,而層內的變異性較小。在區分不同層後,再從每一層中利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出所須比例的樣本數,最後將所得各層樣本合起來即為樣本。利用分層隨機抽樣可保持樣本資料與母體分佈的一致性,在分析資料時也可以減少資料不平衡的問題。
分層抽樣我們可以透過sampling套件中的strata()函數來實現,其基本格式為:

strata( data stratanames=NULL size method=c("srswor""srswr"
"poisson""systematic") pik description=FALSE )
其中data為待被抽樣的資料集;stratanames為將被作為分層依據的變數名稱;size用於設定各分層中將要被抽出的樣本數,該值的順序必須與該變數中各水準出現的順序一致,且必須將資料集按照該變數的水準進行升冪排列;method用於選擇4種抽樣方法,分別為隨機抽出不放回(srswor)、隨機抽出放回(srswr)、卜松(poisson)及系統抽樣(systematic),預設為隨機抽出不放回;pik用於設定各分層被抽出的機率;description參數則是詢問是否輸出包含各分層的基本資訊的抽樣結果。
    這邊我們將利用資料集中的變數area作為分層的依據,並設定樣本數為200,而各層應抽出的人數則依「比例配置法」(Proportional allocation)決定。其執行過程如下:

> round(prop.table(table(pop$area))*200)                         #查看各層應抽出的人數
北部地區 中部地區 南部地區 東部地區 離島地區
      93       50       50        5        2
> poporder<-pop[order(pop$area)]                      #將資料集依變數area的水準排序
> install.packages("sampling")                                      #安裝sampling套件
> library("sampling")                                             #載入sampling套件
> set.seed(1)                                                      #建立隨機起始點
> stratID<-strata(poporder                                         #執行分層隨機抽樣
             stratanames="area"
             size=c(93505052)
             method="srswor"
             description= TRUE)                                    
Stratum 1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647 93
Stratum 2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350 50
Stratum 3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351 50
Stratum 4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35 5
Stratum 5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12 2
Number of strata  5
Total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200
> head(stratID)                                                   #顯示前6筆資料
       area   ID_unit      Prob  Stratum
9  北部地區       9  0.1437403       1
15 北部地區      15  0.1437403       1
33 北部地區      33  0.1437403       1
40 北部地區      40  0.1437403       1
42 北部地區      42  0.1437403       1
49 北部地區      49  0.1437403       1
> strat<-getdata(poporderstratID$ID_unit)                        #取得分層抽樣所得資料
> head(strat)                                                      #顯示前6筆資料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11      40-49               3    180 北部地區
17      40-49      不是      14    480 北部地區
35      40-49               3    840 北部地區
42      40-49               4    120 北部地區
44      40-49               8     60 北部地區
119     40-49              12    240 北部地區
3.          群集抽樣:
群集抽樣的方法就是將母體分成幾個群集(或部落、區域),再從這幾個群集中抽出數個群集進行抽樣或普查。有時群集抽樣又稱部落抽樣或叢聚抽樣。在考慮使用群集抽樣時,一般會要求各群集對資料整體有較好的代表性,即群集間的變異小,而群集內的變異大。因此當群與群之間差距較大時,群集抽樣常常會出現分佈不廣或樣本代表性較差等缺點。
我們可以透過sampling套件中的cluster ()函數來執行群集抽樣,其基本格式為:
cluster( data clustername size method=c("srswor""srswr""poisson"
"systematic") pik description=FALSE )
該函數的參數除了clusternamesize略有差異外,其餘參數的涵義都跟strata()函數相同。clustername,顧名思義,指用來劃分群組的變數名稱。而size為一正整數,代表欲被抽出的群集數。
    以下我們將利用資料集中的變數cluster[1]作為分群的依據,隨機抽出3個群集。其抽樣過程如下:
   
> set.seed(1)                                                     #建立隨機起始點
> cluID<-cluster(pop                                               #執行群集抽樣
             clustername="cluster"
             size=3
             method="srswor"
             description=TRUE)
Number of selected clusters: 3
Population total and number of selected units 1395 230
> head(cluID)                                                     #顯示前6筆資料
  cluster ID_unit      Prob
1       4     529 0.2142857
2       4     690 0.2142857
3       4      78 0.2142857
4       4     936 0.2142857
5       4     596 0.2142857
6       4     799 0.2142857
> cluster<-getdata(popcluID$ID_unit)                           #取得群集抽樣所得資料
> head(cluster)                                                    #顯示前6筆資料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529     30-39               4    480 北部地區
690     30-39               4    360 南部地區
78      40-49      不是       4     60 南部地區
936     30-39      不是       4    120 南部地區
596      30-39      不是       4    420 中部地區
799        20-29      不是       4    120 北部地區

四、 survey」套件
survey套件是由現職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Thomas Lumley所撰寫及負責維護更新,主要的在處理複雜的調查資料分析。survey套件的功能相當強大,包含了最基本的求取平均數、總和、比值到迴歸模型的建立及主成分分析,甚至是資料視覺化等功能,對於從事有關調查資料分析工作的研究人員或學生而言有相當大的幫助。此外,survey套件有一個專屬的網站(2),其網址為http://r-survey.r-forge.r-project.org/survey/,該網站不只包含了套件內容的簡介,還有許多有關R軟體的基礎教學。另外,Thomas Lumley也撰寫了一本書叫「Complex Surveys: a guide to analysis using R(3),這本書也是以survey套件為基礎,讀者都可以透過網站或書籍對survey套件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2. SURVEY套件網站

3. Complex Surveys: a guide to analysis using R
在使用survey套件時最主要有兩個步驟要執行:第一個是我們必須提供資料集名稱及抽樣設計(含抽樣方法、母體大小、權數)的資訊以建立 survey.design物件;第二個步驟則是以先前建立的survey.design物件,再利用指定的函數來執行統計分析、建立模型或繪圖。而這些指定的函數名稱都是以svy*為開頭,例如:svymean()svytotal()svyratio()svychisq()svyglm()…等。
survey套件中svydesign()即是用來建立survey.design物件的函數,它包含了許多可以設定的參數,在此我們僅說明最重要的幾個參數:
  ids:為資料集中的一個變數名稱。當採用群集抽樣時,需給定每個樣本所屬的群集。~1~0表示沒有分群。
  strata:作為分層依據的變數名稱。NULL表示沒有分層。
  fpc:為一向量,給定每個樣本所屬層別的樣本數大小。
  data:為一包含原始數據的資料集。
    下面我們將以先前利用簡單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及群集抽樣等三種抽樣方式所抽出的樣本對survey套件及其函數做簡單的介紹,推估國人每天平均的上網時間。
1.           簡單隨機抽樣:
在說明survey套件的使用方法之前,我們先以簡單隨機抽樣樣本中的變數minute,並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來計算國人每天上網時間的平均數及其變異數的估計量,其公式如下:



 其中,



由上面的計算結果可以得知國人每天上網的平均時間為199.75分鐘,且變異數的估計量為132.69分鐘。接著我們就使用survey套件來實現此一過程,首第一個步驟為建立survey.design物件:

> install.packages("survey")                                       #安裝survey套件
> library("survey")                                              #載入survey套件
> des.srs<-svydesign( ids=~1                                #建立survey.design物件
                 strsta=NULL
                 fpc=rep(1395200)
                 data=srs)
> summary(des.srs)                                            #查看des.srs的摘要
Independent Sampling design
svydesign(ids = ~1 strsta = NULL fpc = rep(1395 200) data = srs)
Probabilities:
   Min. 1st Qu.  Median    Mean 3rd Qu.    Max.
 0.1434  0.1434  0.1434  0.1434  0.1434  0.1434
Population size (PSUs): 1395
Data variables:
[1]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透過summary()函數我們可以得知survey.design物件(des.srs)Independent Sampling design,代表這個抽樣設計為簡單隨機抽樣,而且當我們透過fpc參數指定母體大小時,這個簡單隨機抽樣會被認定是抽出不放回的。一旦我們完成建立survey.design物件之後,我們就可以透過survey套件中許多svy*的函數來做資料的統計分析。

> svymean(~minutedesign=des.srs)                     #求取上網時間的平均數
         mean     SE
minute   199.75  11.519
透過svymean()函數,我們可以得到國人每天上網時間的平均數、以及平均數的標準差分別為199.75分鐘和11.519分鐘。這個結果與先前公式a與公式b()所得到結果一樣。survey套件中大部分的svy*函數都跟svymean一樣,以方程式(~variable name)的寫法去選擇需要被分析的變數。他跟你熟悉的lm()函數的寫法有點類似,但他的變數通常只放在,「~」的一邊。接著我們可以以中央極限定理(CLT)為基礎,用手或是利用confint()函數來計算平均數的信賴區間。

> confint(svymean(~minutedesign=des.srs))          #求取平均數95%的信賴區間
          2.5 %     97.5 %
minute  177.1726   222.3274
假設現在我們想了解在不同性別下國人每天的平均上網時間,則我們可以利用svyby()函數來幫我們實現:

> svyby(~minute by=~gender design = des.srs FUN=svymean)
#求取不同性別下的平均上網時間
   gender   minute        se
     181.4216  13.54838
     218.8265  18.64260
當我們只想知道男生(或特定族群)的特性時,那麼我們可以利用subset()函數來實現:
> svymean(~minutedesign=subset(des.srsgender==""))    #求取男生的平均上網時間
         mean     SE
minute   181.42  13.548
1.           分層隨機抽樣:
相較於簡單隨機抽樣,建立分層隨機抽樣的survey.design物件是需要多一些程序的。首先我們必須從母體資料集(pop)找出每個分層的母體樣本數,並將它建立成一個新的物件:
> class.table<-as.data.frame(table(pop$area))         #找出每個分層的樣本數,並建立資料集
> class.table
      Var1  Freq
1 北部地區  647
2 中部地區  350
3 南部地區  351
4 東部地區   35
5 離島地區   12
接著我們必須按照分層隨機抽樣樣本(strat)中每個樣本所屬的分層將class.table中的各分層人數匯入,匯入的方法可以利用merge()函數來執行。merge()函數可以簡單且快速地將兩個擁有相同變數名稱的資料作合併:
> names(class.table)[1]<-"area"               #class.table的第一個變數名稱更改為area
> strat<-merge(stratclass.tableby="area")              #stratclass.table資料集做合併
> head(strat)                                                  #顯示前6筆資料
       area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  r minute Freq
1 中部地區     40-49      不是       5    240  350
2 中部地區     40-49      不是       9     60  350
3 中部地區     40-49               1     60  350
4 中部地區     40-49      不是       1    180  350
5 中部地區     40-49      不是       1    240  350
6 中部地區     12-19               1     60  350
此處的分層隨機抽樣樣本多了一個變數Freq,於是我們就可以開始建立屬於分層隨機抽樣的survey.design物件,他跟簡單隨機抽樣的survey.design物件只有兩個地方略有差異:一個是在參數strata需要指定分層依據的變數名稱,也就是變數area;另一個則是參數fpc需利用變數Freq來給定每個樣本所屬層別的樣本數大小。

> des.strat<-svydesign(ids=~1 strata=~area fpc=~Freq data=strat)     #建立survey.design物件
> summary(des.strat)                                          #查看des.strat的摘要
Stratified Independent Sampling design
svydesign(ids = ~1 strata = ~area fpc = ~Freq data = strat)
Probabilities:
   Min.  1st Qu.  Median    Mean  3rd Qu.    Max.
 0.1425  0.1428   0.1429    0.1434  0.1437   0.1667
Stratum Sizes:
           北部地區 中部地區 南部地區 東部地區 離島地區
obs              93       50       50        5        2
design.PSU        93       50       50        5        2
actual.PSU        93       50       50        5        2
Population stratum sizes (PSUs):
中部地區 北部地區 東部地區 南部地區 離島地區
     350      647       35      351       12
Data variables:
[1] "area"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Freq" 
接下來就可以跟簡單隨機抽樣一樣利用svy*函數做一連串的統計分析,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
svymean(~minutedesign=des.strat)                            #求取上網時間的平均數
       mean     SE
minute  225   11.634
2.           群集抽樣:
群集抽樣樣本(cluster)是從14個群集當中採用一階層群集抽樣(One-Stage Cluster)方式隨機抽取3個群集而組成的樣本。群集抽樣的survey.design物件跟簡單隨機抽樣不同之處在於變數ids,此處我們必須給定每個樣本所屬的群集,也就是變數cluster。另外參數fpc需要給定母體的群集個數。

> des.clu<-svydesign(ids=~cluster strata=NULL fpc=rep(14 nrow(cluster)) data=cluster)
                                                         #建立survey.design物件
> summary(des.clu)                                             #查看des.clu的摘要
1 - level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With (3) clusters.
svydesign(ids = ~cluster strata = NULL fpc = rep(14 nrow(cluster))
    data = cluster)
Probabilities:
   Min. 1st Qu.  Median    Mean 3rd Qu.    Max.
 0.2143  0.2143  0.2143  0.2143  0.2143  0.2143
Population size (PSUs): 14
Data variables:
[1] "gender"   "age"   "unlimited"   "cluster"   "minute"   "area"
> svymean(~minutedesign=des.clu)                             #求取上網時間的平均數
         mean     SE
minute   251.65  5.1541
    以上是針對survey套件所作粗淺的介紹,當然讀者也可以透過CRAN Task Views選擇其他合適的套件加以運用。但如同先前所言,survey套件所提供的函數是相當完善的,且擁有專屬的網站提供解說及教學。不僅如此,假設你對於套件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寫E-mail給套件的作者,若套件的作者發現有任何缺失,也會立即修正錯誤或擴充套件的功能。當然這就是其他統計軟體所無法取代的優點之一。
五、 資料引用
國家發展委員會資訊管(2016)104路沈迷研究 (AE120001)【原始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doi:10.6141/TWSRDAAE1200011
六、 參考書籍
Thomas Lumley(2010). Complex Surveys A guide to Analysis Using R. WILEY(U.S.A)
陳景祥(2010) ”R軟體:應用統計方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文、王正林(2016)利用R語言打通大數據的經脈(第二版)”,台北市:佳魁資訊





[1] 變數cluster為作者以隨機亂數生成,僅供範例說明使用,並未考量其分佈是否恰當或樣本代表的好壞。


[1] 若讀者需要該範例資料檔或程式碼,歡迎來信索取:wyutsi@gate.sinica.edu.tw

留言

  1. 您好,想透過email與您聯繫但您的信箱卻好像已經沒在使用,
    想請問方便跟您索取範例資料檔與程式碼嗎?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使用Python進行資料整理 – 初探Pandas

SAS、SPSS、STATA 統計軟體檔案格式轉換介紹

資料整理與檢誤經驗談—以SPSS程式進行邏輯檢查